2022.06.11 • 閱讀人數 1013

我要吃肉肉!! 你知道臺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才開始普遍吃肉的嗎?

現代人要吃肉很簡單又有多種選擇,但臺灣早期農業時代(1950s,小肉年代),是普遍窮困,肉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,只有逢年過節的宴席上,或是生病、坐月子等需要補身體的特殊時刻,才有機會吃到。


當時的肉類是以飼養成本低、經濟價值高的豬肉為主,但買肉也是不容易,天還沒亮就要先到市場排隊,等肉販將客人提前預訂、要留給醫院及幼兒園的肉品都處理完後,也剩不多了,且肥肉比瘦肉還要受歡迎,一是因為較為便宜,二是較容易有飽足感。


由於肉很珍貴,即使是賣剩的碎肉也要物盡其用,把它的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,於是發展出肉燥、香腸及肉羹等加工品;且連內臟也都不浪費,透過料理即成為美味的粉腸及許多外國人都害怕的豬血糕。

來到1960年代末期,逐漸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,生活變得輕鬆後,有閒錢可以享用美食,也開始食用不同種的肉類,政府為了應付大幅提升的需求,在1975年時降低關稅,開放價格便宜的肉進口,此舉也使業者們陸續開創出臺灣獨特的吃肉文化,像是雞排、火鍋與便當...等。

1980年代後,許多外國餐廳都到臺灣展店,把他們的食肉文化也一併帶到臺灣(*小知識:臺灣第一間麥當勞是在1984年2月18日進駐臺灣的喔,而肯德基是在1985年4月16日進駐的),中西式的肉食文化交流後,共創出以重口味、大口吃肉為主「大肉年代」。

到了1990年代轉型成工商業社會,因為上班忙碌而減少了上傳統市場的機會,增加了到超市或賣場購買蔬果的機會,促成許多肉類品牌的建立,人們也多了比較,不再只是因為便宜、份量多而購買。

但臺灣豬肉在1997年時爆發了口蹄疫,其實早在1913年到1916年與1924年到1929年都有發生過,撲殺後就沒有傳出疫情,只是1997年會爆發是疑似有走私豬隻到臺灣,才會釀成這麼大的災情,也使得臺灣豬被禁止出口24年,直到2020年6月16日才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從口蹄疫區除名,才得已重新外銷。

陸續又爆發出美牛有狂牛症及雞隻有禽流感,導致消費者在選擇肉類時又更加謹慎,更注重食安,寧願多花一點錢,也要吃得健康,也會去了解什麼烹調方式可以使肉更美味,也出現了許多精緻肉舖,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。

想要的肉肉這裡都有~~

只要動動手指,讓您選得輕鬆,吃得安心~!

>>https://reurl.cc/1ev48W

分享文章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