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是柑橘類的成熟季節,臺灣約從10月開始能一路品嘗柑橘到年節。
椪柑在明朝時代已在臺灣開始栽種,可說是原產地之一。嘉義、台中為最主要產地。
椪柑因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岔別,基本上分成嘉義以南種植的「青皮柑」和中北部的「橙皮柑(也稱貯藏柑)」兩種。
柑橘類在低溫狀態下,葉綠素才會慢慢被分解;
中南部地區日照充足,產季從10月開始的青皮椪柑,葉綠素未被完全分解,即使果實成熟,外皮仍會帶點青綠。
反觀中北部,因氣溫低,葉綠素順利被分解後,椪柑較快轉色,但也有可能果實還沒完熟,不過採收時的橙皮柑均已完全轉色,採收後再套上果袋,還可儲藏至隔年年節後。
「椪柑」的「椪」字相當特別,它其實是一個字典裏找不到的字,大概是由聞南語衍生出來的因為它的果皮蓬蓬松松的,裏頭好像充了氣一般,有「膨張」的模樣,而聞南語「ㄆㄥˇ」就是膨脹的意思,與椪柑的椪發音相近。
椪柑果實上有許多白色的脈絡,有許多人會把白色鬚鬚拔乾淨再吃,覺得比較順口,但其實那是一大浪費呢!!
白色鬚鬚-學名叫:橘絡
橘絡就如同人類的血管,是輸送果實養分的管道,蘊含大量的維他命C,如因口感稍差一些就全數剝除,那絕對是極大的損失。
如何挑選好椪柑
挑選椪柑,果皮色澤要漂亮,可用手輕按或微壓,感覺果皮緊貼果肉的較新鮮,且捧起重量重,表示水分飽足未流失,另外,果底較凹的較甜。
椪柑、橘子傻傻分不清?
基本上其實是一樣的,簡單分辨方式,椪柑較大顆,外皮較厚,故有點空心感;橘子較小顆,外皮較薄,手感較結實。